“凡病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!边@里的灸,即指灸法,是用艾絨為原料,做成艾炷或艾條,借灸火的熱力和藥物的作用,通過經(jīng)絡(luò)腧穴,刺激機體,達到治病、防病目的的一種方法,它具有溫經(jīng)通絡(luò)、行氣活血、散寒祛濕、消腫散結(jié)等作用。
常用的灸法有艾炷灸、艾條灸和溫針灸。艾炷灸是將由純凈的艾絨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圓錐型艾炷(小者麥粒大、中者半個棗核大、大者半個橄欖大)置于腧穴或病變部位上,然后點燃進行燒灼或溫烤的一種艾灸方法。根據(jù)施灸時,皮膚與艾炷之間放不放中介物,又分為直接灸和間隔灸兩種。在臨床上,科室一般會選用間隔灸的方法,即在艾炷下放上姜片、蒜片、附子餅、鹽等進行施灸,這樣既發(fā)揮了艾灸的作用,又有藥物的功能,還不會燙傷皮膚。
艾炷灸適應癥廣泛, 如隔姜灸適用于緩解因寒涼所致的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肢體麻木酸痛、痿軟無力等癥狀。隔蒜灸適用于緩解急性化膿性疾病所致肌膚淺表部位的紅、腫、熱、痛,如:癤、癰等癥狀。隔鹽灸:適用于緩解急性虛寒性腹痛、腰酸、吐瀉、小便不利等癥狀。隔附子餅灸:適用于緩解各種虛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、指端麻木、下腹疼痛及瘡瘍久潰不斂等癥狀。麥粒灸適用于治療各種慢性虛寒性疾病引起的癥狀,如肺癆所致的咳嗽、咳血;慢性腹瀉所致的排便次數(shù)增多、便質(zhì)稀;脾胃虛弱所致的納差,嘔吐;尪痹所致的晨僵、小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等癥狀。該項技術(shù)在我院多個科室廣泛開展,特別是在解決患者術(shù)后不適如尿潴留和小便不利方面效果顯著。
(護理部)